?除甲醛品牌頻繁爆雷,是價值觀的集體崩塌
瀏覽數:191次 發布時間:2025-07-10 13:08:15 作者:http://www.yohuhu.cn/除甲醛品牌頻繁爆雷,是價值觀的集體崩塌!
打開某書,隨手一翻就能刷到除甲醛品牌的“翻車現場”:有人吐槽剛花大幾千做的除醛服務,復測數值比治理前還高;有人發現上門的施工隊根本不是品牌方自己人,穿的工服logo都歪歪扭扭;更有人曬出合同截圖,明明寫著“品牌直營團隊施工”,最后卻被證實是當地小作坊轉包的活兒……這些密集的吐槽背后,藏著的不僅是行業亂象,更是一場價值觀的集體崩塌。
社交平臺的“吐槽盛宴”,暴露的是行業的信任危機
在某書等社交平臺上,“除甲醛踩坑”早已成了熱門話題。有用戶分享,自己沖著某連鎖品牌的“進口技術”下單,結果施工人員連最基礎的檢測儀器都不會校準;還有人發現,所謂的“品牌專屬藥劑”,其實是網上幾十塊錢就能買到的通用款。更諷刺的是,不少人維權時才發現,自己簽約的品牌方和實際施工方根本是兩回事——品牌收了高額服務費,轉頭就以低價轉包給當地小公司,中間的差價成了品牌方的“純利”。
這些吐槽的核心,說到底是“貨不對板”:消費者為品牌溢價買單,期待的是專業服務和可靠效果,最終卻成了層層轉包中的“冤大頭”。而這種現象的根源,要從除甲醛行業的商業模式說起。
三種商業模式的博弈:快錢邏輯VS長期主義
上門除甲醛行業的商業模式,大致可以分為三類,不同模式背后,藏著截然不同的經營邏輯:
- 品牌加盟模式:品牌方靠招商賺加盟費,各地加盟商掛著品牌的招牌自主經營。對品牌方來說,這是快速鋪市場、回籠資金的捷徑,但對加盟商的管理往往只停留在“收加盟費”層面,服務標準、施工技術全憑加盟商自覺。
- 代工模式:品牌方負責線上攬客、打廣告,接到訂單后直接轉包給當地服務商,自己賺中間差價。這些服務商可能同時接多個品牌的代工訂單,用的是自己的設備、藥劑和流程,和品牌方的宣傳幾乎脫節。
- 品牌直營模式:從客戶對接、方案制定到施工驗收,全由品牌總部統一管理,當地施工團隊是品牌直屬員工,技術標準、服務流程全程受總部監督。這種模式下,施工效果有保障,但人員培訓、管理成本都很高,擴張速度自然慢得多。
前兩種模式堪稱行業的“快錢玩家”:加盟模式靠招商“割韭菜”,代工模式靠轉包“賺差價”,都能在短時間內把規模做起來。但問題在于,這些模式里的“品牌方”和“服務商”更像松散的利益共同體——服務商既要接品牌的轉包單,又要做自己的本地生意,很難真正遵循品牌的服務標準;品牌方則忙著擴張,對服務商的施工質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。如此一來,消費者期待的“品牌保障”,最終成了空中樓閣。
而直營模式更像“慢行者”:培養一支專業施工隊需要半年以上,制定一套標準化流程要反復打磨,在講究“流量為王”的當下,顯然不如前兩種模式“賺錢快”。但也正因為慢,每一步都踩得扎實,至少能保證消費者花的錢,真的用在了除甲醛這件事上。
交叉模式的貓膩:掛羊頭賣狗肉成潛規則
有意思的是,很多品牌并不死守一種模式,而是玩起了“混合打法”:
- 有些主打加盟的品牌,在總部所在地搞起了“直營示范店”,線上宣傳時就用總部的案例“以偏概全”,讓人誤以為全國都是直營服務;
- 有些宣稱“100%直營”的品牌,在非核心城市悄悄和當地服務商合作,客戶簽單時承諾“總部直管”,施工時卻換成了代工團隊,被發現后就以“臨時調配”為借口搪塞。
這種“交叉模式”的本質,是想用直營的口碑賺快錢,又不想承擔直營的成本。就像有些網紅餐廳,市中心門店是自己運營的“樣板間”,郊區門店全靠加盟,結果消費者奔著網紅口碑去了郊區店,吃的卻是完全不同的東西——除甲醛行業的套路,與此如出一轍。
價值觀的分野:是做品牌,還是賺快錢?
商業模式的選擇,從來都不只是經營策略的問題,更暴露了品牌的價值觀。
前兩種模式之所以在行業里盛行,根本原因是“賺錢邏輯”壓倒了“服務邏輯”。對品牌方來說,招商加盟能快速回籠資金,代工模式能輕資產擴張,至于服務效果,只要能糊弄過驗收、別出大糾紛就行;對服務商來說,接轉包單時壓低成本、偷換藥劑,就能多賺點差價,反正客戶找的是品牌方,維權也輪不到自己頭上。在這種“金錢至上”的價值觀里,“除甲醛”成了賺錢的工具,而不是需要對結果負責的服務。
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很多除甲醛品牌壽命只有2-3年:靠加盟和代工快速起盤,賺一波快錢后,隨著口碑崩塌、投訴激增,換個馬甲又能重新招商。反正市場足夠大,總有新的消費者會上當。
而堅持直營模式的品牌,走的是另一條路。它們寧愿花更高的成本培養團隊,用更長的時間拓展市場,也要守住“效果”和“口碑”的底線。這種選擇,背后是“長期主義”的價值觀——相信真正能留住客戶的,不是花哨的營銷,而是實打實的效果。
結語:當行業只認錢,受傷的終究是消費者
除甲醛行業的爆雷潮,本質上是價值觀崩塌后的必然結果。當品牌方和服務商都在比“誰賺得更快更多”,當“掛羊頭賣狗肉”成了公開的秘密,消費者面對的,就是一個充滿陷阱的市場。
我們不否認商業需要利潤,但利潤的前提,應該是對客戶的基本責任。畢竟,除甲醛不是買件衣服、吃頓飯,它關系到一家人的健康,容不得半點糊弄。那些只盯著快錢的品牌,或許能風光一時,但終究會被市場拋棄;而那些愿意慢下來、把品質做到位的品牌,才能真正走得遠。
畢竟,價值觀或許不能直接換成現金,但它能決定一個品牌,到底是流星還是恒星。